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52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3篇
  43篇
综合类   236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63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BSTRACT:   By using a seine net, fish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nonestuarine Chwaka Bay (Zanzibar, Tanzania) from the mangroves, mud/sand flats and seagrass beds. Sampling was done twice per month between November 2001 and October 2002. In total, 150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55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Diversity ( H' ) ranged from 1.9 in mud/sand flats to 3.4 within the Chwaka seagrass beds. Mean density of fish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angrove creeks than in any other habitat (mean = 238.7 ind./1000 m2). Highest, but no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ean biomasses were recorded in the mangrove creeks (1.7 kg/1000 m2) and in the Marumbi seagrass beds (1.6 kg/1000 m2). The mangrove channel had the lowest biomass (0.6 kg/1000 m2). A high overlap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s high as 93.4% similarity) was found for adjoining habitats (i.e. mangrove creeks and mangrove channel), while habitats that were far apart showed low overlap (6.6% similarity for the Marumbi seagrass beds and mangrove creeks). On average, 58.4 and 63.2% in terms of abundance and biomass, respectively, of the fish assemblage of Chwaka Bay were of commercial fishery importance. Thus, Chwaka Bay appears to be an important juvenile habitat for various commercially important fish species.  相似文献   
992.
1994年7月,进行了太平洋牡蛎常温育苗,8月18日将1亿粒蛎苗转入虾池保苗。越冬后,出售3cm左右的商品苗6850万粒,保苗率68.5%,每亩纯益2.2万元,投入产出比1:15.2。  相似文献   
993.
根据2010年9月-2012年1月,我国远洋捕捞船在太平洋中部(16°S~8°N;160°W~155°E)的7个采样点采集到的101个样本,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基因的585 bp序列,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585 bp片段中发现23个变异位点,80个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7个采样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0.994±0.002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0.00892±0.00038。分子方差分析揭示98.18%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群体间的Fst分析揭示黄鳍金枪鱼7个采样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u’s Fs呈负值和核苷酸不配对呈单峰,显示了黄鳍金枪鱼大约在335~544万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基因交流与遗传分化分析表明,该7个采样点的黄鳍金枪鱼群体之间存在强烈的基因交流,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黄鳍金枪鱼种群遗传多样性低,为单一种群,应采用合理的有效措施进行管理,确保黄鳍金枪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理化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的重量组成及可食部分(胴体、裙边和头足三部分)的基本成分,并测定去皮胴体不同温度下的加热失重。结果表明:印度洋鸢乌贼的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1.0%,可认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其胴体水分含量比一般柔鱼高,但蒸煮加热时保水能力较强;较太平洋鸢乌贼在体型、成分和加工性能上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95.
根据2003年9-11月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探捕生产情况,分海区初步分析了海洋环境因子与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10月中下旬中心渔场分布在15°~16°N、61°E附近海域,平均日产均在5t以上。中心作业渔场处在冷水涡的边缘海域,其温盐结构如下:表温为27~29℃,盐度为35.96~36.03,0~100m的温度梯度为0.07℃/m,100~200m的温度梯度为0.04℃/m。100m的水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9.5~23℃、35.70~35.80。各海域的作业渔场,其最适表温不同。在2°N~14°N海域,高产量出现在表温26.4~27.0℃间海域;在14°N~18°N海域,高产量出现在26.7~29.0℃间海域。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958-2010年逐年的12月和1月的NCEP/NCAR格点资料,分别对北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这2组区域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了奇异值(SVD)分解。结果表明院所选的2组区域太平洋和大西洋、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500 hPa的位势高度场存在协同变化的关系。当太平洋地区位势高度场偏高时,大西洋地区的位势高度场偏低,反之亦然。冬季的1月上述现象最为明显。上述现象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明显,大洋上高纬度比低纬度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梯度依赖相关尺度方法,基于Argo实时观测剖面,以点对点的形式进行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随附鱼群区域温度垂直结构的构建实验,并在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捕捞点的温度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构建的温度垂直剖面的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在跃层深度处两者相差最大达0.45℃,且构建的温度剖面与实际观测值的温度偏差除跃层处较大(约为±0.5℃)外,其余水层基本接近为零。2017年8月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在近表层(5 m)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5~29.5℃,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至300 m处,适宜温度范围约为11.0~12.0℃。各个捕捞点均存在明显的温跃层,对应的平均温跃层上、下界深度和跃层强度分别约为80 m、270 m、0.08℃/m,跃层强度与渔获量近似呈正比关系。这些结论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表明本文方法可以为构建渔业捕捞点上的次表层信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8.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兼捕鲨鱼种类。根据2012~2019年中国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在印度洋记录的1272 次作业的778尾大青鲨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大青鲨的钩捕死亡率(即钓捕上船时死亡个体的比率)和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青鲨的总体钩捕死亡率为13.4%,雄性的钩捕死亡率高于雌性;2)潜在影响因素中,钓钩类型、钓钩大小、个体长度、捕获深度和捕获纬度对钓获时的存活状态具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钓钩类型和捕获纬度的影响最大;3)钩型与纬度的交互项、性别与个体长度的交互项对死亡率也有显著影响(P <0.05)。使用鹰嘴钩时,纬度越北,死亡率越小;其他三种钩型,纬度越北,死亡率越高。雌性大青鲨的个体越大,死亡率减小;但雄性大青鲨的死亡率与个体大小无明显规律。本研究可为降低大青鲨的钓获死亡率,促进该海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研究根据2016年12月至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及作业渔场重心的时空分布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休渔后(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总体CPUE平均达6.34 t/d,相比休渔前(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增加显著(p<0.05),除渔汛初期的12月外,休渔后1-8月各月CPUE均比休渔前同期有提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2017-2021年各年度在经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39,0.761,0.697,0.721和0.892,在纬度上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56、0.799、0.621、0.721和0.803,休渔后(2021年)CPUE状况较休渔前有所好转。研究表明,休渔前后的作业渔场重心有明显差异,休渔后作业渔场的重心大幅向西偏移,高产海域由休渔前的114°W~118°W扩大为休渔后的95°W-118°W。研究表明,为期三个月的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为短生命周期种类的渔业资源管理和科学养护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00.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本文根据1993年7—8月和1994年8月西北太平洋柔龟渔场调查资料。分析柔鱼渔场与水温因子的关系。归纳出六种不同的海况类型(暖水团型,表温分布密集型,表温分布舌状型,黑潮前峰区型,黑潮型和亲潮型)。调查表明8月份日渔获量(CPUE,kg/天)与0—100m(△T1,℃)和0—50m(△T2,℃)的水温差成正比,关系式分别为CPUE=-1213 314△T1和CPUE=-880 365△T2。柔龟渔场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表层等温线密集、暖水团存在以及温跃层的形式。这为发展西北太平洋柔龟钓生产和寻找渔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